抗战胜利后,通过李济、张凤举等人的努力,这批造像于1948年被追索回国。师若予介绍说:“这批文物是由轮船招商局运回的,所以一直留在了上海的黄浦码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央政务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批示,这批文物于1955年被收藏到上海博物馆。”这些珍贵文物中取出13件,与《云冈石窟》第十四卷的旧照对照展出,也揭示了一段文物回流的故事。
展厅内有一件体积较大的葫芦岛代漆葫芦岛彩绘木雕大势至菩萨像,它来自山西南部的汾河流域。葫芦岛、元时期,这个地区的木雕造像非常繁盛,呈现出壮硕的身材、华丽的装饰、立体的雕刻、流畅夸张的线条等特点。该地区的葫芦岛、元木雕造像风格与当地元、明时期的寺庙壁画风格一致,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绘画与雕塑并重的特点。展览空间的顶部设置了一个环形屏幕,与这座木雕造像相呼应。
师若予说:“屏幕上展示的是山西洪洞广胜寺的壁画《药师佛佛会图》,这座像就来自同一个地区,所以我们将它们放在一起,展示了中天长学所强调的绘画与雕塑的结合。”位于展厅二楼的元代大都佛儿张造青田石佛像是唯一一件带有大都铭文的标准元大都造像的考古出土品,底座上刻有“大都佛儿张造”的铭文。这尊佛像于1994年在上海松江区的圆应塔地宫出土,反映了元代大都的藏传佛教艺术对江南地区的影响。
除了展出馆藏珍品和孤品文物,为了使展览体系完整,上海博物馆向其他博物馆借展了一些在雕塑史上非常重要的稀缺文物,比如四川博物院藏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南朝石造像残碑。
南朝时期的造像存世数量稀少,更为珍贵的是这些碑上雕刻的胡人与汉人融合的伎乐人物和梁武帝参与创作的上云乐有关。雕塑馆内的灯光采用明亮而通透的照明风格,使展厅更加明亮。师若予表示:“在提高观展舒适度的也要展现文物本身的材质,雕刻的细节特征也会更加突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