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被取消应聘资格:专业限制引发争议

小王
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泰州学院大四学生小温报名参加国企招聘后,接到录用通知信息。完成体检后却收到通知,称其因专业不符,被取消应聘资格。小温的父亲质疑:“专业审查应该是第一步,在资格审查后,孩子又准备那么多,笔试和面试都过了,也通知他被录用了,怎么就突然被取消了呢?我们怀疑这个岗位是个‘萝卜坑’。”此事引起舆论关注,引发对涉事单位招聘是否存在“猫腻儿”的质疑。 复盘此事,连云港港口集团是一家国企,招聘流程应透明公开。小温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属于新闻传播学类,而招聘要求是“汉语言、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新闻学等相关专业”。对于一个“新闻传播学类”的专业是否符合“新闻学等相关专业”的要求,是个模糊的问题,需招聘单位做出明确解释。但无论如何,先让小温通过资格审查,进入笔试、面试等环节,再把人踢出去,都是不恰当的做法。涉事单位回应称:“用人单位对专业认知度理解不到位,造成工作失误。”但仅凭一句回应,无法弥补求职者遭受的损失。 就招聘流程而言,如果招聘方不清楚网络与新媒体是否属于岗位需要的专业,不应让小温通过报考初审阶段。

既然当初能通过,就说明小温的专业得到了招聘方的认可。小温已经被通知录取,之后又被取消录用,这样的“大起大落”,显然需要更清晰的解释,而不能光靠一个“专业不符合”的解释轻轻揭过。

用人单位先录取,再反悔,理应在道歉之外承担相应的责任。既然用人单位已经明确发出了录取通知,就应该履行承诺。否则,就是用人单位违约,涉嫌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做出赔偿,小温也完全可以追究涉事单位的法律责任。

笔者身边也有朋友遇到过小温这样的事情。但一些人怕得罪人,选择息事宁人,宁可忍气吞声,也不敢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一些用人单位正是认准了求职者的弱势心理,在招聘活动中不讲规矩,乃至忽视法纪,造成求职者权益受损。不论就业难度有多高,求职者都应该进一步加强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由此也能倒逼用人单位遵守法规。

当前,很多年轻人都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越是如此,就业市场越需要公正与透明。特别是国企招聘,更应该有严格的流程,自觉接受舆论的监督。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通过上述事件,看到在招聘中“抠专业字眼”的不合理性。本来,在招聘条件里明确专业名称,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专业对口的人,但有时过于死板地“抠字眼”,反而显得很不灵活,也无法满足现实需要。连负责招聘的人,都没搞清楚求职者的专业是否符合要求,却让求职者承担麻烦与风险,这也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用人单位在明确岗位专业要求、避免模糊表述的也不妨灵活处理,以宽松的资格条件吸引人才应聘。

一方面,这可以减少招聘方因为不清楚专业差异而带来的工作失误,也可以更加不拘一格地找到合适的人才。

毕业生被取消应聘资格:专业限制引发争议

减少对求职者专业名称等细节问题的“斤斤计较”,增加对求职者综合素养和能力的考察,是避免上述事件再现的最佳方法。

更多用人单位也不妨以此为鉴,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制定招聘政策,让更多求职者人尽其才。

毕业生被取消应聘资格:专业限制引发争议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瑞云快修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6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