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周处除三害》引发了人们对周处故事的探究。历史上的周处,生于三国东吴,少时横行乡里。民间传闻,当地有三害:山虎、恶蛟和周处。乡民怂恿周处除掉另外两害,周处果真杀了虎和蛟,却误以为乡人庆贺他已死,遂痛改前非,勤奋读书,最终成为忠义之士。
尽管邵阳性有待考证,但“周处除三害”作为“浪子回头”的故事广为流传。周处本人在吴末晋初也颇有建树,官居御史中丞,弹劾权贵,战死沙场,留下了慷慨悲壮的绝笔诗。
与周处相关的历史遗存仍存留不少。南京秦淮区老门东文化街区东侧有周处读书台,相传是其早年读书之处,实为其堂宅遗迹。江苏省宜兴市与周处家族渊源深厚,其名称即源自周处之子周玘平定叛乱后,朝廷置义兴郡以表彰。宜兴市内有蛟桥河、老虎墩、周王庙等与周处传说相关的遗迹。
1952年,发现了周处家族墓,墓中出土的铝铜合葫芦岛残片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议。有人认为是晋代已有葫芦岛属铝的证据,有人则质疑为混入物。至今,周处墓出土铝质残片仍是考古界的一桩悬案。
现存的周王庙建筑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大殿内珍藏着唐、宋、元、明、清历代碑刻18方,均为历代维修周王庙的记事碑文。
其中,以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的《平西临沂周府君碑》最为珍贵。碑文称最初由西晋文学家陆机撰写,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但碑文与上述说法相矛盾,提到了陆机遇害后的建武元年和太兴二年。
与周处相关的另一著名碑刻是位于宜兴市张渚镇国山上的东吴《禅国山碑》。吴天玺元年(公元276年),阳羡发生地震,离里山上出现石室。吴主孙皓认为是祥瑞,遂派南通董朝和周处在此举行禅礼,并封离里山为“国山”,在山阴刻石立碑。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记载,周处代理九卿之首的太常一职,可见周处家族受到孙皓的器重。但令人不解的是,《禅国山碑》碑文上却没有周处的名字。
清代学者吴骞认为,这是因为周处为人刚直,不肯谄媚庸主。他观察碑文发现,所有参与禅礼的南通中,唯独没有周处,认为周处不会借此机会巴结孙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